第380章 各有所(2/3)

作品:《雄霸三国

利,然河北大将军岂能无视?即便大将军征讨鲜卑不插手联军与董卓之战,可联军形式依旧不容乐观。”

王朗也持如此看法:“比之昔年六国合纵伐秦,联军虽有巴蜀之地,却无燕、赵、齐之地。前汉以来荆扬二州虽有发展底蕴远不及燕赵齐地,而益州之地虽人口稠密物产丰饶,却有雄关险道为阻,难有作为。故,大将军若两不相帮,联军主力进军虎牢关,偏师走武关,以联军兵马之众看似稳操胜券,可却多材官步兵,鲜有精锐骑士。”

看向陈登,王朗道:“虎牢关前,坦途千里,军无锐骑犹如人无双臂,未战先败矣!武关路险,以袁术之能,焉有胜望?如今之联军势大不假,不过欺凌我徐州民富兵少而已,不妨上表大将军处,寻求指示。”

陈登点头做认可状,赵昱也开口:“景兴兄所言,实乃良策。陶公,眼前非做意气之争时,还请上表大将军。”

糜竺是豪商出身,如果不是给陶谦投资了大量钱粮,现在连出席会议的机会都不会有。

不敢大声说话,不敢与陈登、王朗、赵昱‘争宠’的糜竺立刻附议。

反正联军和朝廷怎么打是他们的事情,不要干涉、影响徐州就可以了。

至于陶谦是否服气,并不在徐州人考虑范围内,反正徐州人不想帮荆州人和豫州人打仗。

没错,陶谦有点不服气,他就任徐州以来稍加手段就平定了州内叛乱,稳定了徐州局势,功绩也就比豫州牧黄琬差一点,应该比贾诩、臧洪还要高一点。

结果倒好,这种关键时刻董卓派人来拉拢是正常的,可他更想得到魏越拉拢。

青徐一体,加上兖州东部的泰山防御圈,他们足以恢复齐国版图,成为东方镇压联军的柱石。

他哪里知道,一本《三国演义》上,他陶谦陶恭祖可是十八路诸侯之一,从灵帝放他下去做徐州刺史时,魏越就已经放弃了对陶谦的拉拢。

魏越不作指示,贾诩又很忙,就没人搭理陶谦了。

因为徐州浓厚的经商风气,导致徐州人对战争持一种消极态度……没有什么问题不是谈判、协商解决不了的,如果解决不了,那就再谈一次。这就是徐州人的态度,州刺史、州牧谁来当都可以,不要触犯底线就可。

抵御黄巾贼,陶谦可以任意支取、动用徐州的人力物力,若是为了一己私利参加联军去遥远的雒阳打仗,这就不符合徐州人的理念。

如何在不出兵的情况下,将自己卖一个好价钱,这就是陶谦的打算。

黄琬、袁绍、董卓这些人的许诺,都不是陶谦所能染指的,只有大将军魏越的许诺,陶谦才敢下注。

关东联军势力很大,这就是徐州人目前的感想;而大将军魏越,带给他们的印象则是恐怖。

眼前近在咫尺的关东联军翻脸了挥兵来攻,徐州尚有坚守的力量;可魏越若提兵来攻,徐州人真没几个人有信心敢跟魏越交锋。

而发布檄文的袁绍,此时抵达陈留,正与自己迅速壮大的幕僚们商议今后的落脚点。

颍川人荀谌、郭图,辛评及韩馥投效在袁绍麾下,颍川四姓中另外的钟繇在雒都求学,大鸿胪陈纪之子陈群也在雒阳求学。有荀氏、韩氏之助后,袁绍影响力进一步抬升,自率部曲前来投奔的豪强、投资钱粮的士族每日络绎不绝,气象隆盛。

然而明眼人都知道,现在的袁绍是联军之中最尴尬的存在,没有官方职务,比起其他人来说现在的袁绍是无根之木水中浮萍,稍遇挫折就会树倒猢狲散,大好局势一朝败尽。

选一个合适的落脚点和发展基地,就很重要了。

河北那么宝贵的地方,直接被袁绍及一众谋士、幕僚掐灭这类略为疯狂的念头。嘴上喊着讨伐魏越本就已经很危险了,现在再跑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雄霸三国 最新章节第380章 各有所,网址:https://www.6s6s.net/85894/284.html